无需为抢占充电桩而费力加塞,或为更换电池而长时间排队等待,只要将车开到特定区域,无需电源接口匹配就可以无感充电。今年以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推出了全球首个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站,电动自行车只需停靠在对应位置就能进行无线、隔空充电,标志着电动车有了更为安全便捷的充电渠道。

有望发展成电动汽车充电主要方式

早在2021年8月,工信部向社会征求意见,主要内容是针对无线充电的标准进行规范。以便于日后无线充电产业的发展。这个标准包括手机等便携设备和新能源汽车(摩托车)两大类的无线充电规范。这个规范主要在3方面进行技术规范:充电功率、使用频率、无线辐射的泄露限值。

据介绍,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电动自行车智能无线充电站,由充电主机和智能无线充电带组成,一台主机可以同时为16辆电动自行车进行无线充电。主机铺设在一条“智能无线充电带”上,任何品牌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只需在脚踏板底部安装接收器即可使用无线充电。

充电时,车主需要将电动自行车停靠在充电带的对应位置,让脚踏板部位对准充电带,然后到主机处扫码就能开始充电,电费与传统有线充电的费用基本一致。有了这项技术,以后出门就不再需要携带电源适配器,充电过程电动自行车不会与电源直接连接,避免意外触电,或短路引发火灾等情况,安全性大幅提升。

实际上,电动车无线充电已经实现。据报道,3月初,沃尔沃在瑞典为6台XC40RECHARGE纯电出租车,测试电池无线充电功能。这项无线充电技术由美国一家致力于研发汽车和运输行业的高功率感应式充电技术的公司提供。

业内人士预计,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或将很快在国内市场上出现。并且,由于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传统传导式充电面临的接口限制、安全问题等,其将逐渐发展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方式。

有望实现行驶途中动态供电

专家强调,低碳经济核心是新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电动汽车能够较好地解决机动车排放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尤其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会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多样化和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商业化运作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脑、随身听等小功率设备的充电上,在电动汽车领域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更有专家提出,对于电动巴士一类的公交车辆,其连续续航能力格外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应运而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为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实时地提供能量。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关键问题与瓶颈需要解决,例如高性能磁耦合机构设计问题、电磁兼容问题、能量传输鲁棒控制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动态无线供电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有望实现短中远程无线电力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电能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无线充电技术日益成熟,电动车将成为无线充电设备最具潜力的市场。根据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电力传输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短程传输,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ERPT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电磁共振型与电磁感应型相比,采用的磁场要弱得多,传输功率可达几千瓦,能实现更长距离的传输,传输距离可达3-4m。RFPT主要通过功率放大器发射射频信号,通过检波、高频整流后得到直流电,供负载使用。RFPT距离较远,能达10m,但传输功率很小,为几毫瓦至百毫瓦。

中程传输,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ICPT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可分离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为10cm左右。

远程传输,通过微波电力传输(MPT)技术或激光电力传输(LPT)技术来实现。远程传输对于太空科技领域如人造卫星、航天器之间的能量传输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有战略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未来,随着这项技术不断成熟,电动汽车将成为无线充电设备最具潜力的市场。

推荐内容